世界级勘探大神给所有勘探人的9条忠告

新闻资讯     |      2024-09-29 08:52:46

“如果你想取得发现,那么就离开办公室,去现场钻孔。”传奇勘探家及地质学家Dave Lowell在他的自传《无畏的勘探者——世界上最棒的矿山发现者》里说。

Lowell(洛厄尔)——这个20世纪最成功矿业勘探专家,曾经史无前例的发现了17个矿体,其中就包括全球最大的铜矿(Escondida)——将其这么多年的智慧提炼成下面这9条准则。刊登这9条准则得到了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Sentinel Peak的批准。


1、所谓矿石是可以开采出来还有利润的石头。低品位的矿石有时是可采的,而高品位的有时却不能(十八铜人:Simandu就这样啊,全世界最大的未开发铁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但就是开发不出来,谁让这矿命不好在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几内亚呢)。


2、矿石是在野地里找到的,不是在办公室。


3、现在矿山一般是通过钻孔找到的,所以预算里没有一部分是花在打钻上,那么就毫无取得成功的机会(Pierina是非常少见的特例……)。


4、勘探是一笔成本/收益的生意。昂贵但高精度的岩心钻孔经常被使用时其实低成本但低精度的旋转钻孔就足够了。在阿塔卡玛项目上,我们花了300万美元在宽间距的旋转钻孔。如果我们那时使用岩心钻孔,我们的预算早在打少于一半钻孔的时候就花光了,而那些没打的孔里面就能发现Escondida和Zaldiva矿体。同样的逻辑适用其他全部勘探成本。


5、高科技设备和地球物理学调查对矿山发现很少有价值。一般是岩石和成功的勘探家有一场玄学意味的交流,而岩石向勘探家倾诉。如果他把地质填图的的一部分工作转给高科技的小玩意,那么在无知的管理层看来他可能很不错,但是他基本找不到矿。


6、对他所找寻的目标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了解一些矿业工程设计、冶金、矿业金融和矿物经济学。他永远不是在寻找一个科学珍品(十八铜人:中国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懂矿的大多不懂金融,懂金融的绝大多数不懂矿,所以圈里永远就那几个老面孔晃来晃去);而是,他在寻找的是一大堆可以变成矿山的石头。我相信我对矿业工程和矿山生产的了解对我的勘探成功至关重要。


7、矿物勘探,就像投资一些非常了不起的新药,成功率非常之低。大约1/500-1/300的有潜力的靶区会变成矿山。你要接受一个现实:你经常是错的。我猜也就1/30经过良好训练的勘探地质学家曾经找到过矿。然而,如果一个勘探人员曾经找到过矿,那么统计学上看他很可能找到其他的(十八铜人:所以矿业非常讲Track Record,没有过往业绩或者过往业绩差的人,是拿不到融资的,没有人会相信他,而对有过往业绩的人,哪怕是robert Friedland这种大忽悠,只要他成立公司,还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大把人过来送钱)。


8、找矿是高风险的生意。除了地质风险外还有政治风险、金属价格风险、矿山融资风险和不胜任的管理风险。成功是一系列被评估风险的总和。


9、我给出的最后一条,你永远不可能在任何一本手册、课堂或矿业文章里找到的,就是自由的去计划你自己的勘探项目,而不要被公司条文、传统或者跟你一样有潜力的领导干扰。


640.jpg


对九大勘探法则的解读  

作者:王思德 


J.戴维·洛威尔的九大勘探法则看上去很简单,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并不是很精准,甚至有的会认为“不尽然吧”,其实这是J.戴维·洛威尔根据自身几十年矿产勘查实践与矿业行业无数成功与失败案例凝结而成的,每一条都是那么切中要害和不可逾越,是勘探者必须烂记于心和严格遵循的。我想象不到,作为法则,是否在这九条之外还有可以称为法则的,也想不到在这九条之中有哪一条是不能称为法则的。我相信,在这九条之外,谁也不可能找到更精准的勘探法则了。


勘探法则的第一条是对矿石的定义。谁都知道,能赚钱的石头就是矿。但真的每一个勘查地质学家和矿业投资人都明白吗?实际上,有不少的所谓专家毕其一生,也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矿,自认为找了许多的矿,其实仍然都是没用的石头。比如钒钛磁铁矿在四川攀枝花,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宝贝。但是换一个地方,钒钛磁铁矿在非洲、东南亚也有很多,有的国内的专家一到那里到那里就睡不着觉了,欣喜若狂,高兴得都要疯了,于是就忽悠了不少投资人去投资,钱花了不少,结果呢,还是石头!


第二条很有意思,J.戴维·洛威尔告诉我们,在办公室是找不到矿的。这一条应该没有人不明白,的确所有的矿,没有一处是在办公室的地质图上找到了。但恰恰相反,中国的勘查地质学家有的就是不屑于到野外去的,热衷于在办公室指手画脚和高谈阔论。中国的找矿成果大奖往往就与野外勘探者无关,直接颁发给了那些在办公室指点江山的局长、队长和专家们了。


第三条应该是没有人会反对的,用钻探的方法去发现深埋地下的矿体是最便捷的。然而,你不得不感到奇怪的是,在国内的一些勘探区,我们的勘查地质学家们总是热衷于地物化遥各种勘查手段大干快上,并且一轮又一轮地折腾,只要一涉及到钻探就变得很吝啬了。


第四条谈的是生意人的成本意识。J.戴维·洛威尔在这里特别说到了低成本循环钻探,这种钻探其实就是我们在讨论快速勘查时都会想到的取样钻,不少人把他叫做叫岩粉(或岩屑)钻探或空气反循环钻探,速度极快,成本极低。在国外,已经有不少著名矿床是用这种低成本钻探方法发现和控制的。但在中国,由于规范、规定和规程的古板,这种钻探及其成果却是不入流的,是不能用于编制技术报告的。勘查规范强制要求钻探必须是高成本的岩心钻探,并且对岩心口径和采取率等都有极为细致的规定。更糟糕的是,地质队全是国有的,也许正因为是国有的,勘探的经费来自于政府项目拨款或是矿老板的腰包,只要有机会进入一个所谓的矿区,就会用尽各种勘查手段,把那里打成千疮百孔,即便发现了一些矿,豆腐已经变成肉价钱了。


第五条是说高科技设备和物探方法对于矿山的发现几乎没多大价值,这是许多勘探者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在国外,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物探测量几乎成了所有勘探公司的必备武器,高科技和物探的地位越来越高大上了。不过我们细想一下,你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高科技手段的?不管这些手段多么高科技,都不可能告诉我们那里究竟有还是没有矿。它能反映勘探区的一些特殊的地球物理特征,却不能直接判断哪里有矿。因此,高科技设备和物探都仅仅是辅助手段而已。


第六条太重要了,不少投资人由于缺乏对勘探目标的全面了解,结果就被人忽悠到沟里去了。进入一个勘探目标区,不管发现还是没有发现矿床,你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如果这里有矿,那么能开吗?其实在勘探的整过过程中,你都需要不停地考虑和评估这个目标有没有价值,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经济价值,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价值。


第七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把一个勘探目标转化为矿山,成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大约也就1/300~1/500吧。请注意,这个概率是指建成矿山而不是你手里的永远也开采不了的所谓找矿成果!二是能够把勘探目标转化为矿山的专家真的是少之又少,大约仅有1/30的勘查地质学家可以成为这个幸运者。如果把勘查投资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未来的矿山开发,并且还不知道自己的专家们属不属于幸运者,你的失败几乎就注定了。这很残酷吧,事实真的就是这样。但是,请不要忘记“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勘查资本市场,无论你的勘探目标进展到什么阶段,都会有人愿意为你买单,因此你不用过于担心你的投资会打水漂。如果你藐视这个市场,几乎可以肯定,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第八条说到风险,其实每一条法则都关乎风险,只是本条着重谈的是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勘探过程中,无疑防范地质技术风险是很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开发利用性能、投资环境、矿业政策、生态环境、社区关系、市场价格、融资以及管理等等方面都可能存在风险。任何一个方面的风险发生,都可能导致你的投资出现危机甚至血本无归。因此,在整个勘探过程中以及今后的矿山开发过程中,你都不能忽视对项目各方面风险的不间断的跟踪、评估与管理。


第九条是说作为一个勘探者,既然你自认为对勘探目标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深信能够在这里可以找到矿床,那么你就是最懂这个矿的人了。应该如何去找,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以,你应该自主地去编制勘探计划,按照你已经深思熟虑的方案去把这个矿找出来。如果你受制于外行领导或各种教条,你得按别人的烂点子去勘探,你还相信这个矿能找得出来吗?如果是那样,你就只能是一个不断烧钱而永远没有结果的家伙!


--------------------------------------

源于:地矿课堂

免责声明 |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