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发布

新闻资讯     |      2024-03-01 13:57:02
2月28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23年,自然资源系统围绕“两统一”职责,坚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工作定位,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可圈可点的新突破、新成效。

自然资源概况方面,《公报》显示,根据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国共有耕地12758.0万公顷、园地2011.3万公顷、林地28354.6万公顷、草地26428.5万公顷、湿地2356.9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96.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018.6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9.6万公顷。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发现矿产资源173种。2022年,我国地下水储存量520985.8亿立方米。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方面,《公报》显示,全国耕地总量连续净增长,实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18.65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202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105.0亿元,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124处,圈定找矿远景区112个,提交可供商业勘查找矿靶区102个。202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668起,全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27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524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方面,《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除2017年已获批复的北京、上海规划外,所有省级规划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空间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其中江苏、广东、宁夏等17个省级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全国和重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年度体检评估显示,2023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保持在18.65亿亩和15.46亿亩以上,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公报》显示,2023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74.9万公顷,同比减少2.1%。全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5.5万公顷,同比下降17.1%;出让成交价款5.1万亿元,同比下降16.4%。截至2023年末,全国现有探矿权12173个,全年新立探矿权459个,其中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探矿权367个,占探矿权出让总量的80.0%。2023年,深入推进实施“十三五”以来部署的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70多万公顷;支持沿海城市实施17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5万多公顷。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截至2023年末,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达3500亿元。
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方面,《公报》显示,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有序推进,完成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登簿。完成9个海域、164个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21个自然保护地、1个国际重要湿地、26个河流湖泊、1个矿区等共计49个重点区域首次实现登簿。2023年,全国颁发不动产权证书6933.8万本,颁发不动产登记证明3020.2万本。全国累计办理带押过户业务11.6万件,涉及带押金额1600多亿元;1900多个县市实施“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已颁发520多万本权证,惠及5.6万个项目、1200多万企业群众。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方面,《公报》显示,2023年,自然资源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推进,共发布51项国家标准、156项行业标准,推动43项国家标准立项,下达198项行业标准计划。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稳步开展,2023年共登记1226项科技成果,比上一年度增加47.4%。申请受理专利3927项,同比增长40.2%,本年专利授权数3450项,同比增长22.7%,获得科技奖项296项。自然资源和林草系统3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新入选国家级科技人才计划。



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

(摘登)

2023年,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紧围绕“两统一”职责,坚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工作定位,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耕地保护“硬措施”不断完善,全国耕地总量连续净增加。加大用地用矿用海等要素保障力度,服务经济回升向好更加有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日益完善,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落地更加有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推进,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更加扎实。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快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加快转型升级,服务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落实美丽中国建设重大任务,深入推进“法治自然”建设,健全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确权登记制度,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扎实推进地质和海洋灾害监测防治,强化督察执法,推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不断增强。

自然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12758.0万公顷、园地2011.3万公顷、林地28354.6万公顷、草地26428.5万公顷、湿地2356.9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596.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018.6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629.6万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22年末,全国已发现矿产资源173种,其中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2022年,中国近四成矿产储量均有上升。其中,储量大幅增长的有铜、铅、锌、镍、萤石、晶质石墨等。
根据2023年全国油气储量统计快报数据,全国油气勘查新增探明储量总体保持高位水平,石油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4年稳定在12亿吨以上,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合计勘查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连续5年保持在1.2万亿立方米以上。
●森林资源
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共有林地28354.6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19680.8万公顷,竹林地699.2万公顷,灌木林地5835.8万公顷,其他林地2138.8万公顷。
1.jpg

2022年末全国林地结构

2023年,全国完成造林399.8万公顷,种草改良437.8万公顷。
●草原资源
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共有草地26428.5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21329.7万公顷,人工牧草地58.7万公顷,其他草地5040.1万公顷。
●湿地资源
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共有湿地2356.9万公顷。其中,红树林地2.9万公顷,森林沼泽220.7万公顷,灌丛沼泽75.4万公顷,沼泽草地1112.9万公顷,沿海滩涂149.6万公顷,内陆滩涂602.2万公顷,沼泽地193.3万公顷。
●水资源
2022年,地下水储存量520985.8亿立方米。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耕地保护
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58.0万公顷,耕地总量连续净增长,实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18.65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
●矿产资源安全保障
202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1105.0亿元。其中,油气地勘投入904.3亿元(含中央财政5.9亿元、社会资金898.4亿元),同比增长9.8%;非油气地勘投入200.7亿元(含中央财政46.2亿元、地方财政85.0亿元、社会资金69.5亿元),同比增长7.7%。
2.jpg
2019—2023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变化情况

全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7万平方千米、1:5万矿产地质调查4.9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2.0万平方千米、1:5万生态地质调查0.9万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0.2万平方千米、1:25万生态地质调查7万平方千米。完成海洋地质调查多波束测量1.2万千米。完成航空物探1.7万测线千米、机械岩心钻探916万米、槽探223万立方米。

初步统计,全国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124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96处,比2022年的85处同比增长12.9%。圈定找矿远景区112个,提交可供商业勘查找矿靶区102个。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
2023年,自然资源部和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收到涉密基础测绘成果资料使用申请7511件,批准5969件;收到对外提供我国涉密测绘成果申请3件,批准3件;收到永久性测量标志拆迁申请178件,批准162件;收到地图审核送审量为16521件,批准13762件。截至2023年末,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共有测绘资质单位21008家,比上年末增加2508家,同比增长13.6%。
●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灾情及防治
202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668起,其中滑坡925起、崩塌2176起、泥石流374起、地面塌陷193起,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连年下降,总体保持低位。
全国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共计派出专家及技术人员175.9万余人次,排查巡查隐患点252.1万余处·次(重复计数),紧急处置各类地质灾害险情或隐患10185处。
全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27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524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成功预报26起,有效预警险情103起。
3.jpg
2019—2023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和涉及可能伤亡人员情况
初步统计,2023年全国共发生致灾性海洋灾害13次,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1亿元,死亡失踪8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口较前五年均值(2018—2022年)分别减少45%和70%。灾害类型以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灾害为主,海冰、绿潮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
截至2023年末,除2017年已获批复的北京、上海规划外,所有省级规划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空间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其中江苏、广东、宁夏等17个省级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江苏、广东、宁夏、海南、山东、山西、江西7省(区)共批准66个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江苏、广东、海南3省共批准114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首个国家层面区域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
2023年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保持在18.65亿亩和15.46亿亩以上,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315万平方公里以上。全国105个大城市住宅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34.1%,较2009年提高2.0个百分点;交通用地占比11.7%、公园与绿地占比4.0%,分别较2009年增长28.5%、31.4%。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印发实施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全面推行弹性管理的针对措施;大熊猫、穿山甲、苏铁等300余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成效明显。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2023年,全国批复建设用地预审项目17168个,涉及用地总面积32.9万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4.9%。其中,涉及占用耕地12.1万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6.8%。分类型看,交通运输、水利设施、能源和其他项目用地分别占用地总面积的57.8%、4.2%、13.7%和24.3%。
2023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面积45.6万公顷,同比下降0.9%。其中,占用耕地12.7万公顷,同比下降23.1%,占总面积的27.8%。分类型看,批准单独选址建设用地面积25.6万公顷,同比下降1.0%,占审批总面积的56.2%;批准城镇村建设用地20.0万公顷,同比下降0.7%,占审批总面积的43.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指导各地严守底线规范实施356个部级乡镇试点,推进浙江宁波、广州从化、广西交通沿线、福建泉州等不同尺度试点。对全国各级各类1304个试点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累计投入资金4488亿元,完成综合整治25.2万公顷,实现新增耕地3.1万公顷、减少建设用地0.8万公顷,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国有建设用地供应
2023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74.9万公顷,同比减少2.1%。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供应面积分别为17.5万公顷、2.6万公顷、5.9万公顷和49.0万公顷,四类用地分别占土地供应总量的23.3%、3.5%、7.8%和65.4%。其中,基础设施用地同比增长7.2%,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同比分别下降11.9%、16.1%和26.1%。
4.jpg
2023年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结构
全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25.5万公顷,同比下降17.1%;出让成交价款5.1万亿元,同比下降16.4%。
●矿业权出让
截至2023年末,全国现有探矿权12173个,登记面积263.1万平方千米,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0.6%。全年新立探矿权459个,同比增长26.8%。
截至2023年末,全国现有采矿权30514个,登记面积33.2万平方千米,同比分别下降1.3%和增长14.8%。全年新立采矿权1377个,同比下降0.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2023年,新增批准用海面积20.9万公顷,同比增长7.4%。其中,批准填海造地用海面积3963公顷,包含批准新增填海769公顷和利用历史遗留围填海3194公顷。
全年各海域使用类型新增批准用海面积为渔业用海18.3万公顷、工业用海1.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海1.0万公顷、旅游娱乐用海599.1公顷、海底工程用海462.7公顷、排污倾倒用海27.9公顷、造地工程用海133.0公顷、特殊用海2142.1公顷、其他用海1646.4公顷。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供给
截至2023年末,地形级实景三维建设方面,累计完成覆盖全国960万平方千米10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重点区域约600万平方千米优于5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完成约120万平方千米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建设。城市级实景三维建设方面,采集30.6万平方千米厘米级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完成120余个城市5.4万平方千米城市三维模型快速构建、约4.5万平方千米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建设。
2023年,国家层面完成覆盖陆地193.7万平方千米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并建成了新版数据库,更新数据现势性保持1年。省级层面完成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199.7万平方千米、新测14.4万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系统测绘成果管理部门全年对外提供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8.3万张,“4D”成果数据924.4TB,测绘基准成果23.6万点,航摄成果数据558.8TB,卫星影像数据5060.9TB,地理国情数据187.3TB。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新发布成果目录494批次、98.6万条,系统响应用户查询173.6万次,提供公众版测绘成果在线下载5.1万批次、数据量3.2TB。天地图应用日益广泛,截至2023年末,累计注册用户达到95万个,地图服务接口工作日日均访问量达10亿次。
●生态保护修复
深入推进实施“十三五”以来部署的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70多万公顷,2023年中央财政下达奖补资金142亿元,提前下达2024年度奖补资金107亿元。“十三五”以来,在重点区域流域部署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带动全国累计修复治理面积32万公顷;已支持沿海城市实施17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5万多公顷。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截至2023年末,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达3500亿元。
2023年新增支持7个山水工程,计划修复面积55万余公顷;新增支持1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2.6万公顷;支持新实施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预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25公里、滨海湿地1.3万公顷。指导出台28个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加快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设。部署开展全国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抽查检查。
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完成全国40余个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典型分布区域碳储量调查,指导编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红树林营造》,印发6项海洋碳汇调查监测技术规程、2项海洋碳汇项目开发技术指南和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项目增汇成效评估技术规程。全国红树林面积增至2.9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维护资源资产权益

●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
有序推进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成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和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登簿。完成9个海域、164个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21个自然保护地、1个国际重要湿地、26个河流湖泊、1个矿区等共计49个重点区域首次实现登簿。
2023年,全国颁发不动产权证书6933.8万本,同比下降11.5%。全年颁发不动产登记证明3020.2万本,同比增长5.2%。积极推广不动产“带押过户”“交地、交房即交证”等改革举措,全国累计办理带押过户业务11.6万件,涉及带押金额1600多亿元;1900多个县市实施“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已颁发520多万本权证,惠及5.6万个项目、1200多万企业群众。
●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
截至2022年末,全国全民所有土地总面积52360.5万公顷,与2020年末基本持平。其中耕地1957.5万公顷、园地239.3万公顷、林地11261.0万公顷、草地19740.5万公顷、湿地2175.3万公顷、建设用地1818.6万公顷。
2023年,全面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组织各地提炼试点典型案例200余个。推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编,初步形成2022年度编制成果。
●督察执法
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公开通报123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集中约谈28个问题突出地市主要负责人,会同农业农村部公开通报5起“大棚房”典型案例,向省级人民政府印发督察意见书督促地方整改查处。
2023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20.9万件,涉及土地面积8.8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28.4%、22.2%。2023年,土地违法案件立案4.6万件,涉及土地面积3.0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7.8%、7.1%,土地违法结案2.5万件,涉及土地面积2.6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34.7%、50.1%。全国查处收回土地违法用地面积4.8万公顷,收缴罚没款为139.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9%、增长10.9%。
5.jpg
2019—2023年土地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全国矿产违法案件立案共2541件,同比下降17.8%。其中违法开采案件立案2446件,违法勘查案件立案65件,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6.3%和2.6%,同比分别下降18.3%和下降8.5%。矿产违法案件结案2488件,同比下降21.1%,收缴罚没款6.4亿元,同比增长56.1%。

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科技成果
2023年,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发布51项国家标准、156项行业标准,推动43项国家标准立项,下达198项行业标准计划。
自然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工作稳步开展,共登记1226项科技成果,登记总数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7.4%。申请受理专利3927项,同比增长40.2%,本年专利授权数3450项,同比增长22.7%。
组织开展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地质找矿方向)推荐遴选工作,336个团队(人才)入选。自然资源和林草系统3人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新入选国家级科技人才计划。
第39次南极考察实施了全口径的考察工作,“雪龙”“雪龙2”考察船历时163天,总航程逾6万海里。实施第40次南极考察,罗斯海枢纽站建设全面启动。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历时78天,总航程1.5万余海里,我国科考船首次抵达北极点开展相关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完成首航。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成功发射。组织实施深海大洋调查,综合高效使用“大洋一号”船、“大洋号”船和“深海一号”船在东太平洋、西太平洋、西南印度洋完成4个航次共457天调查任务。
●国际合作
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海洋合作专题论坛。举办2023全球滨海论坛、第六次中欧海洋综合管理高级别对话等。深度参与大洋、极地治理国际规则制定。扎实推进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建设。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倡议,成立自然资源部牵头的“海洋十年”国家委员会,截至2023年,中国牵头建立1个协作中心,获批3个协作伙伴、15项行动(含5项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首个中国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参与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ICDP、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IODP等国际科技计划年度工作。
成立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地学、海洋科学和蓝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中心。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在华运行。成功举办2023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合组织国家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研讨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续签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协定。
(本公报数据为2023年度初步统计数。国土变更调查、主要固体矿产储量、水资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年度数据在次年下半年最终形成,这四部分数据采用2022年数据,实行隔年发布。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杨旋

文字编辑:高悦、杨旋

新媒体编辑:刘潇然、张思琦(实习)


免责声明 |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